• 服务热线:13728883399
  • wangyp@shangeai.com

人脸识别开始后 苹果拟选择静脉技术

时间:2018-05-22 13:23:59点击:437次

前段时间,G7024 次列车上,两个年龄相仿、长相相仿的女性旅客,手持几乎一模一样的身份证"抢座",把列车长难为住了!

当天,林女士在手机上买了上海至常州的G7022 次列车,但因为时间来不及,所以在上海站准备改签下一趟的G7024 次列车。她到改签窗口改签,结果工作人员告诉她,她的购票信息显示已经购买了G7024 次上海至常州的火车票。结果,工作人员随便把车票打出来交给了她。小敏也觉得特别奇怪,等坐上列车,刚准备研究下自己的订票软件时,一名女子过来让她让座,说是她坐错位置。小敏看了自己手中的车票,而对方女子也拿出手机订票信息比对,两个人的座位号都没有错!于是,两人找来了列车长。

列车长发现这两名旅客年龄相仿,长相也非常相似,并且两人所持的两张身份证也均是"林某某"!怎么回事?就算是双胞胎,身份证号码也不会一模一样啊!当晚19 时许,列车到达常州站,列车长将这两女子移交常州火车站派出所处理。经民警鉴别,该两名女旅客所持的"林某某"身份证均为真实证件。民警随后将两人分开询问,这才发现了其中的"玄机"。

原来,女子小黄手里拿的"林某某"身份证是她的朋友在上海街头捡到的,因为觉得照片上的人跟自己有几分相似,再加上自己的证件邮寄回老家办事了,自己正好要坐火车,便想到用这张捡来的身份证买火车票。没想到,居然跟身份证的原主人在火车上"撞座"了。

虽说最后证明了是一场意外,但是不得不让人深思,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如何保证?

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最为广泛,使用最便捷

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,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,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后期,并且以美国、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。

如今,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仅限在商务场所中,它已经以各种智能家居的形式逐步渗透到平常百姓家。不过,人脸识别系统信息存储仍是以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为主,即数字或特定代码,安全性便要打折了。也许,许多女性朋友对人脸识别功能苦不堪言,换个发型,画个妆,它便无法识别了。

而上次苹果公司推出的Face ID具有自主学习能力,能够记录你每天面部五官的细微变化,化妆与否、戴上眼镜、帽子或留起胡须时都能解锁!因为你的五官没有变。

在 iPhone X 发布之后,很多人对 Face ID 的安全性持有疑虑,因为别说同卵双胞胎了,不少长得像的亲人都有一定几率能够解锁对方的 iPhone X。

指纹识别技术成熟,但并不适用每一个人

每个指纹都有几个独一无二可测量的特征点,每个特征点都有大约七个特征,人们的十个手指产生最少4900个独立可测量的特征。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分析指纹可测量的特征点,从中抽取特征值,然后进行认证。当前,我国第二代身份证便实现了指纹采集,且各大智能手机都纷纷实现了指纹解锁功能。

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,指纹识别早已经在消费电子、安防等产业中广泛应用,通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,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革新。虽然每个人的指纹识别都是独一无二的,但并不适用于每一个行业、每一个人。例如,双手长期手工作业的人们便会为指纹识别而烦恼,他们的手指若有丝毫破损或干湿环境里、沾有异物则指纹识别功能要失效了。

静脉识别技术让身份验证更加安全快捷

静脉识别技术可追溯至1983年。当时,柯达公司的约瑟夫·莱斯在研究红外条形码技术时,产生了利用人手背血管红外成像作为身份识别的想法,发明了最早的手静脉特征识别技术。1987年,约瑟夫·莱斯获得此项技术的第一个专利,但在安防领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。

静脉识别兼具四大特点:高度防伪、简便易用、快速识别及高度准确。最为重要的一点是,指静脉识别的特征已被国际公认具有唯一性,且和视网膜相当,在其拒真率(相同结构图,而被算法识别为不同)低于万分之一的情况下,其识假率(不同结构图,而被算法识别为相同)可低于10万分之一。

苹果新专利曝光:未来Face ID或支持静脉扫描

美国专利商标局昨天公开了苹果的一项专利——用脉冲辐射检测静脉成像。文件显示,该专利在2015年11月12日申请,苹果表示可以用红外线检测的原理来得到皮肤下方静脉血管的图像,然后将其用作生物识别,这样一来识别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将会变得无与伦比。

该系统包含一个红外线发射器,发射器会向用户身体的一个区域发射多个红外脉冲,比如说手部或脸部,然后红外光会穿透皮肤并被用户的静脉所反射,然后另一个能够感应到 IR 光线的接收器能够接受回反射的光线,然后描绘出用户的静脉图像。并且因为该技术使用的是红外线反射原理,所以也能够依靠光线的飞行时间描绘出用户身体的 3D 信息,一石二鸟。

苹果表示这一系统有两大优势:首先,静脉存在于身体内部,并且全世界也不会有第二个完全一样的静脉,所以100%不可能被复制,与之对比,Face ID 的 3D 人脸识别还是有百万分之一的误判率,并且也有破解的可能性;其次,红外线检测是非接触式的,这比指纹等方式更卫生。

其实静脉检测已经在指纹识别中有过应用了,当时厂商们将其称之为“活体指纹”,苹果也表示这种技术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运用。不过笔者认为此前的静脉检测多为“接触式检测”,而如果要和 Face ID 结合,能否实现距离如此之远的非接触式检测要打一个问号。

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,因为 Face ID 使用的 TrueDepth 相机阵列其实有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器,如果苹果想加入静脉检测功能,其实是有调整空间的。唯一的不同在于 TrueDepth 系统使用的是“3D 结构光”,而前文描述的光线飞行时间方案是“ToF 原理”,如果苹果真的想让这个功能落地,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。

来源:金融时代网

  • 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