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,一句“我出门都不用带钱,刷脸就行了!”道出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“面子”自豪感。而如今,不需要兄弟给“面子”,任何人只需花费十几秒就能完成
刷脸支付。
刷脸支付、刷脸安检、刷脸取快递、刷脸住酒店……
人脸识别正在替代钥匙、公交卡、身份证、银行卡等,迅速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一个“全民刷脸”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
然而,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,市民的安全疑虑也在增长。记者走访发现,刷脸设备在昆明总体落地效果并不理想,很多昆明人对刷脸支付还保持观望,甚至顾虑颇多。
目前,中国
移动支付产品已渗透至生活主要场景,行业呈高速增长态势,其中能提高用户支付体验的刷脸支付,在技术探索和商业化方面更是领先世界。来自iiMedia Research(艾媒咨询)的数据预测,2022年中国刷脸支付用户规模将突破7.6亿。刷脸支付同时具备优化用户体验和赋能商家运营的作用,在各大平台加速推广的情况下,其市场潜力将进一步被激发。
记者走访发现,目前,昆明的家乐福、盒马鲜生等大型超市基本都开设了具备刷脸支付功能的自助结账区:在之佳便利等商户门店里,也能寻见刷脸支付设备的身影……
除了用于支付,刷脸在昆明还被用于机关单位、居民小区的门禁系统,提高了安保性能。在长水机场,2017年就引进了“安检人证比对辅助系统”,内置二代身份证读卡器、2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、多尺寸液晶屏,配合云端人脸算法——从持证人核验证件、现场采集照片开始,到反馈比对结果,整个过程耗时不到1秒,平均精确度高达99%。
趋势
坐车看病就业“刷脸就行”
今年9月,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《昆明市“刷脸就行”工程实施方案》(下称《方案》)。《方案》明确,到2020年,通过“刷脸就行”的实施,提升数据信息交换能力,促进全市业务联动,带动城市各领域发展,实现城市感知设备在相关领域全面覆盖,逐步构建全面感知、泛在互联、高度智能的综合智慧城市管理体系。
“刷脸就行”工程的实施,意味着昆明人的生活将更加便利。在公共服务领域,“刷脸就行”工程将主要覆盖医疗、出行、旅游、住宿、支付、就业等7大板块。
“刷脸就行”将为昆明人带来以下便利:
刷脸+医疗 将人脸身份认证应用于市民献血、特殊疾病治疗、患者行为监控、药物应用管理、健康证办理等业务,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服务,提高市民健康服务水平。
刷脸+出行 基于先进的人脸检测、人脸比对、活体检测、证件识别等技术,将刷脸技术应用于公交汽车、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刷脸乘车、刷脸支付等方面,在全市交通层面上达到快捷出行的目的。
刷脸+旅游 结合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的落地,与旅游的业务票务系统关联,在世博园、石林风景区、云南民族村等主要旅游景点,开展刷脸入园、刷脸支付等刷脸旅游服务。
刷脸+住宿 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“人证同一”核查,实现旅客全程无须使用任何设备,刷脸即可完成快捷入住、开门、退房等酒店入住全流程服务。以索菲特酒店、望湖宾馆等刷脸入住为试点,逐步开启全市住宿刷脸模式。
数字小镇 以呈贡信息产业园为试点,打造数字小镇,逐步推广至全市。将人脸识别技术融入小镇的管理、安全、消费、生活、消防、服务、人文等方面,构建访客通行管理平台、刷脸支付平台、人员统计分析系统、黑名单预警和考勤管理,利用数字化推动小镇的经济增长。
刷脸一条街 以南屏街、正义坊步行街等商业街为试点,打造“刷脸”支付一条街,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购物快捷支付,解决商铺高峰期排队付款的难题。
刷脸+就业 在人力资源市场引入人脸识别系统,求职者通过刷脸就可以进入人才市场,数据分析比对后就可以实现人岗匹配,通过人才数据汇集共享,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,实现让数据多跑路、求职者少走路。
刷脸后有没有“丢脸”的风险?
记者近日走访发现,总的来看,在昆明,“刷脸”运用的场景越来越多。但同时,从安装数量和使用频率来看,刷脸设备在昆明的总体落地效果并不理想,很多昆明人对刷脸支付还保持观望,甚至顾虑颇多。
刷脸虽然方便,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障隐私、安全,已成为当下的热点。
这并非杞人忧天,来看看今年全国的几个刷脸“翻车”事件:
今年2月,深圳某人脸识别公司发生数据泄露事件,超过250万人的核心数据可被获取,680万条记录泄露,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、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记录等。
今年9月,某换脸软件开发企业开发的换脸App在朋友圈刷屏,仅需一张自拍照,就可将视频或照片中的人替换为自己,从而“出演”经典电影、“出席”经典镜头。因为涉嫌未依法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,该换脸软件开发企业负责人被工信部约谈,限期自查整改。
今年11月初,杭州市富阳区法院正式受理“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”:杭州野生动物园规定,不上传人脸信息“刷脸入园”,就不能继续使用公园年卡,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因此诉杭州野生动物园侵权。
在这个刷脸时代,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随时随地捕捉着社会各个活跃人群的年龄、表情、身份,甚至包括性格、职业和收入等更详细的信息,相关的企业和机构轻松就能掌握这些个人数据和隐私。
与密码、
二维码不同,人脸属于相对公开的生物特征,除特殊使用场景的摄像头外,公共领域的监控设备等很多场景下都能够获取相关信息。
“如果隐私被不法分子得到会产生多大的危害?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问题。此前就有学者表示,密码可以更换,但人脸却不能更换,因此一旦被黑客攻击,人脸识别系统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。
回应
微信支付宝:有相关防范技术
从技术本身来看,目前人脸识别分为2D和3D两种技术方案,以支付宝和微信的“刷脸支付”为例,两者使用的都是3D人脸识别技术,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开展检测,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为活体,可有效防范视频、照片等冒充。
支付宝方面介绍,其技术团队为刷脸支付商用做了很多独创的优化。通过软硬件的结合,智能算法与风控体系综合保证金融级准确性和安全性。“首先,我们在扫脸支付设备上配备了3D红外深度摄像头,在进行人脸识别前,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活体检测,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、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,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。此外,在进行人脸识别后,还需要输入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进行校验,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。同时,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安全风控策略确保账户安全。比如刷脸支付功能需要用户进行开通操作,开通之后才能进行支付,用户也可以随时关闭。而且,即便出现账户被冒用的极小概率事件,支付宝也会通过保险公司全额赔付。”
微信支付方面介绍,在支付场景保证极低误识率(FAR)的情况下,一次识别通过率在99%以上。持续不断进行算法优化,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使识别变得更智能,整体识别流程耗时小于1秒,此外支持针对不同门店或区域,建立高频人脸库,减少用户二次确认概率,有效提升识别效率。安全性方面,硬件搭载3D结构光活体检测技术,可拦截照片、面具、视频等攻击手段,安全可靠。
建议
律师:可考虑制定地方性法规
云南曲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段彪永律师表示,人脸识别作为新生事物,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,但也面临很多风险。
“人脸隐私性弱,通过拍照可以轻易获得人们的脸部特征并复制,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、肖像权。如果人脸数据被非法出售,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,还将危及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。刷脸时代,便利与安全同等重要。”在段彪永看来,以人脸为代表的个人生物信息保护势在必行,政府部门也在加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立规,我国有关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散见于一些法律之中,但并没有专门法律对于生物信息采集主体、数量、频度、方式、范围、提供规则、责任追究等具体问题作出规定,立法层面仍属空白。对于大数据、
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等发达的地区,或者相关技术涉及利益群体较多的地区,可考虑在不违背上位法前提下,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,为大数据时代提供有益的地方实践。
段彪永表示,大众应当提高自我防范意识,认真阅读App隐私政策,发现可疑条款或者隐私条款过于模糊不清、晦涩难懂的情况以及对App或者其背后公司信任度不够时,应当拒绝使用该App。此外,在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发生后,应当及时向法院起诉、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。(记者 李双双)